很早以前,魏儒林就愛上了酒,用他的話說,留學丹麥的時光給了他一個很好的開始。
溫暖如陽光
2003年,10歲的魏儒林就去丹麥讀書了,在丹麥居住多年,直到高中畢業才回到中國。
說起為何與酒為伴,魏儒林告訴記者:“丹麥人很小就開始喝酒,所以我在酒這方面的開蒙也比較早。我一直覺得酒是可以讓人快樂的東西,這也是我后來到法國學習國家釀酒師的理由。”
提起在丹麥的日子,魏儒林有著獨特的感受。提起丹麥,魏儒林的心情帶著些許復雜,或許是略帶極端的天氣不適合這樣感性的他。魏儒林剛到丹麥的第一年,就經歷了極夜,當極夜過去的那一刻,太陽重新出來,魏儒林竟然哭了,“不是那種大聲的哭,可是眼淚就是流了下來。偶爾我在喝酒的時候也會回到那一幕,所以有的時候,酒可以像久違的陽光一樣。”
高中畢業時,魏儒林回到了故鄉天津參加高考,面對很多人的質疑,他只說,“回來高考是希望證明我的智商。”那一年,魏儒林進入中山大學就讀金融專業。畢業后,魏儒林對于未來總是感到些許茫然,選擇一份怎樣的職業讓他思考良久,那一刻仿佛回到了丹麥的那個冬天。在魏儒林看來:“渴望快樂是每一個人的本能,所以我選擇去法國學習釀造。釀酒是個挺藝術的職業,創造一種風味給人帶來快樂,這個想法鼓勵了我。”
在法國,國家釀酒師是個極有難度的專業,每年招收200人,畢業的卻只有50人,不少人用三年甚至五年才能畢業。如今,魏儒林正在研究通過人造貴腐菌改變貴腐酒的釀造模式。一邊賣酒一邊搞科研,對于很多人而言是個不可思議的事,魏儒林卻說,科研是求職,賣酒是求生,與酒為伴是畢生夢想。
酒種發展,教育先行
酒肉之徒酒業是魏儒林一手創建的,為了找一款好酒他多次飛往比利時、丹麥等地,被圈子里的人稱為“永遠在線的行動派”。從葡萄酒到啤酒,從法國到美國……為了酒行業,魏儒林走過太多國家,他也曾在中國賣出了兩柜自然酒,震驚了圈內前輩。
談及中國的進口酒種發展,魏儒林直言:“國內所謂的葡萄酒思維方式還是非常落后的狀態,很多信息沒有共享出來,葡萄酒也好、精釀啤酒也罷,都需要足夠的信息共享,當你的經銷商都懂了,他才是你最好的經銷商。如果客戶處于信息流最末端,那永遠不會成為你很好的客戶。”
進口酒種在國內發展遇到兩大難題,一是信息不對等,二是教育培訓。
當前,國內關于精釀啤酒行業剛剛起步,相關教育仍處于空白階段,不少消費者對于德國黑啤、白啤情有獨鐘,讓很多從業者頭疼不已,他們認為消費者外行。但在魏儒林看來:“做消費者培育的成本并不高,只有消費者懂了,入門了,才有更多的發掘過程。這種教育只需要帶消費者找到精釀啤酒的門就好了,至于后面的教育工作,可以交給消費者自助學習。”
教育空白似乎給了中國精釀啤酒的機會。但只有做好消費者培育,行業才能健康有序發展。
精釀啤酒教育工作一直是魏儒林努力的方向,他與國際上兩家最大的培訓機構多次協商。
魏儒林告訴記者:“兩家機構現有的教材都不適合中國市場,我希望兩家機構為中國市場推出特殊教材,適合中國市場,也適用于中國消費者。”
葡萄酒行業和精釀啤酒行業的從業者似乎進入到一種“自嗨”狀態,他們自己發現很多難得的好酒曬在朋友圈,而整個行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卻日益嚴重。有時,他們又把喝酒看作是古時的“祭祀”那般嚴肅。魏儒林不以為然,他告訴記者:“喝酒一定要做得娛樂一些,這不是一個嚴肅的事情,生活已經很累了,喝酒是最美最必要的事情,算作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吧。”
生態模式決定飲酒哲學
“賣酒是個迎合市場的過程,如果可以直接賣酒,沒有人愿意辛苦地做教育。迎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培育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但在迎合市場的過程里,第一步是最難的,即如何讓消費者接觸到一種全新的酒,給消費者一種獨特的心理感受。尤其是現在,消費者已經不需要說教,反而需要更多好玩的、有意思的東西。”魏儒林認為,自然酒正是迎合中國市場需求,尤其在全民養生,希望回歸自然的現階段,只要在宣傳上有自己的特色,自然酒是給現代人心理需求的一個機會。
在整個行業都在大談白酒國際化的時候,魏儒林已經將中國白酒賣到了國外。今年,酒肉之徒公司將一柜牛欄山42度陳年賣到了納米比亞和坦桑尼亞。對此,魏儒林說:“非洲人民非常好‘說話’,他們對國外的東西充滿好奇,加上中國在非洲有非常好的影響力,所以動銷工作非???。不管中國白酒是不是符合他們的口味,他們都是愿意嘗試的。”
在魏儒林看來,愿意嘗試就是好的開始,非洲或許會成為中國白酒國際化的突破口或者說試飛地。
據魏儒林介紹,非洲及東歐地區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商品的認可度非常高,是中國白酒國際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