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酒行業來說,于永寶是一位新兵,但從思維成熟、人生歷練、做事穩妥的角度來講,他又是一位東北酒行業難得的人才。
近日,《華夏酒報》記者專訪了遼寧鳳城老窖酒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鳳城老窖)總裁于永寶。
以人為本釀好酒
于永寶是遼寧寬甸人,上世紀90年代末,畢業于大連醫科大學的他來到遼寧省鳳城市骨科醫院工作,期間,歷任科室主任、院長等職。2017年起,任遼寧鳳城醫療養老集團董事長,兼任鳳城老窖總裁。
“鳳城老窖始建于1856年,距今有163年歷史,其穩健發展得益于鳳城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水源,再加上優選東北紅高粱、秉承古法釀制、酒海貯藏等五大因素而成的老窖酒,曾先后獲得‘中華老字號、中華十大文化名酒、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稱號。” 于永寶介紹說,每一杯老窖酒都必須堅持純糧釀造,鳳城老窖的品牌不是屬于某一個企業,而是屬于全體鳳城人。將老窖酒的事業做大做強,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企業的財富積累,更重要的是要將這張家鄉的歷史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加靚麗。
在于永寶的內心,回報社會、活躍地方經濟,做出新一代鳳城老窖人的貢獻是其孜孜不倦的追求。
歷年來,于永寶作為一名經營多年的管理者,有著自己在企業收獲人才、管理人才的心得。
“無論酒企業還是其他行業,‘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是永恒的。”于永寶接著說,“我理解的‘以人為本’就是強調要以人為根本出發點加深對人性的理解,尊重、關心、愛護、培養、教育人,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理念。”
于永寶認為,以人為本,是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或把人當作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這一物種,或是描述群體中的“人”的個體。以人為本的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的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么是相對于以神為本,要么是相對于以物為本;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
“關注人的需要,凝聚人的智慧,激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的技能,促進人的發展就是最大的‘以人為本’。”于永寶解釋說。
對醬香酒信心滿滿
鳳城老窖有“遼東第一名酒”的美譽,以口感純正著稱,是馥合醬香型的代表。
“國內醬香酒市場必須看茅臺,其幾十年如一日的品質沉淀、民族文化品牌的積累、領導團隊的大格局與掌控能力等因素,讓茅臺牢牢占據著醬香酒絕大部分的市場銷售份額和醬香酒產業利潤份額,成為我國白酒行業的超級品牌。”于永寶分析說,我國高品質白酒與白酒品質良莠不齊的矛盾、粗暴的飲酒文化和科學飲酒推廣之間的矛盾等原因,讓醬香酒的優勢明顯起來。
于永寶認為,茅臺的巨大成功給醬香酒的品類背書、產區背書帶來了巨大的溢出和溢價效應,國內醬香酒行業的發展要感謝茅臺幾十年如一日對優質核心消費人群以及準消費人群的培育和推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部分消費者由喝酒開始追求喝好酒,而醬香酒正好逐步承接住了這部分人群的飲酒需求,這也是醬酒市場快速成長的根本原因。”于水寶接著說,“基于此,我對北方醬香酒很看好,更對鳳城老窖有信心。”
遼寧省是東北醬香型白酒的集中發展區域,生產醬香型白酒的企業居東北、內蒙之首。遼寧醬酒生產主要分布在遼東地區及大凌河、遼河下游流域,其使用地產紅高粱,泥底石、磚窖池,發酵周期30~60天不等,清蒸混入,回醅續茬發酵工藝,形成獨具一體的風格。上世紀1964年,“茅臺試點”有7位遼寧省技術人員參加,這7位技術人員在遼寧醬酒工藝探索及北方醬酒生產技術上發揮了領軍作用。
“遼寧醬酒發酵微生物豐富,開放式車間網絡,固態窖池發酵,場地堆積培養,使用小麥大曲,生香產酯酵母,培養使用細菌培養液,一邊糖化一邊發酵來完成系統的代謝過程,酒及酒中香味物質、種類和數量較豐富,產品風味好。”于永寶介紹,酒的貯藏使用血料木質酒海或枝條缸簍,1949年前血封酒海使用梅花鹿血漿,1949年后多使用豬血漿封糊,目前,小容器仍用鹿血漿。這種半透膜材料與酒接觸,能減少異香雜味,使酒香純正、綿柔醇厚、醬香風味不斷增強。
于永寶表示,遼寧醬酒在感官風格上:酒色,無色或微黃清亮透明;酒香,自然純正、舒適醬香略帶焦糧香;酒味,醇厚協調、酒體豐滿、甘醇適口、余香較長;酒格,醬香典雅、風格獨特。
崇敬古琴傳承人
雖然于永寶的為人處事獲得著周圍人的認可,自己的事業也算比較成功,但在他的心里還是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鈞天坊創始人、北京市古琴非遺傳承人王鵬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于1966年出生在鳳城市,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是我國高級古琴制作師。他小時候和家人一起被‘下放’到黑龍江,從六歲到十六歲,經歷過許多磨難,堅強地走了過來。” 于永寶介紹說,回到城里后,他又經歷了很多事情,直至考上音樂學院,最后從事了古琴的制作。“介紹他的歷程是想說,艱苦的環境不但能鍛煉人的毅力,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深刻的認識。事情都是這樣:很多機緣湊在一起,才有了今天。他是這樣,我也這樣,大家都一樣。”
于永寶認為,世上的事情是多種元素聚合在一起才能成功,想用簡單的商業模式去復制是不可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認準一件事、認準一個團隊,有信念、能堅守,上天就會把真正的精髓傳授給你。否則,被各種欲望控制,大浪淘沙就會把你淘汰。
于水寶崇拜王鵬不僅僅是在他不凡的閱歷上,還有其對待做琴的態度、做事匠心上。
“做琴和釀酒是一回事。他常講,任何行業的制作技藝都包含的第一點是愛惜、第二點是文化責任感、第三點是技術傳承,再就是對所承載文化的全方位理解。所有這幾點最終都要落實在制作或釀造的‘器’上、集中在‘器’上,把它反映出來。”于水寶說。
于水寶表示,酒水市場一直不乏投機取巧、魚目混珠、不務正業的企業和人。而作為一心好好釀酒的人來講,其實不必過多擔心這樣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一定要有對比,要有平衡,這個對比平衡,是需要正、負能量同時存在的。負能量就是老天給正能量的人提供的信息和鏡子,激勵往正的方向走。負能量需要被感化并最終被轉化。這個過程中,始終有不同的臺階,正量、負量,負量、正量……一級一級地往上走,只有這樣,正量的才能去挑戰自我極限,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