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一瓶好酒的基礎一定離不開優質原酒。因此,純糧原酒的發展,一直備受行業關注。
10月的一天上午,《華夏酒報》記者前往瀘州,對四川發展純糧原酒股權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四川發展原酒基金”)董事長劉斌進行了專訪。
作為四川發展原酒基金的領導者,在下屬的眼中,劉斌在工作上嚴謹認真、果斷干練、善于創新;在生活中卻又十分親切隨和。
劉斌自參加工作以來,從事過很多工作,“大學畢業以后被分到一家央企做工程機械,又做國際貿易,后來又做軍品,當過軍品部的部長,也做過銷售,當過銷售公司總經理,一直做到公司總經理。”劉斌向記者回憶道,“四川發展原酒基金成立以后,就把我調過來任總經理一職,等到上一任董事長退休后,我就接任了公司目前的職務。”
而這一次,執掌四川發展原酒基金,對于劉斌來說,也是一個很賦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這是一個新鮮事物,一家全新的公司、一種全新的嘗試,毫無經驗可供借鑒。
四川原酒優勢明顯但也面臨挑戰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升級日趨明朗,在以茅臺等為主的名酒企業的強勢拉動下,中國酒業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市場銷售向名酒企業的集中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消費升級的趨勢下,中國原酒產業存在的規模不大、產品集中度低、行業標準不健全、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暴露無遺。
《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四川省白酒企業共有6000家左右,但規模以上的企業則只有340余家,更多是規模小、實力弱的原酒企業;而四川的原酒企業,分散分布在瀘州、宜賓、邛崍等各個傳統優勢產區。
與此同時,全國的白酒產業仍需大量四川原酒,但分散式經營生產造成了環境、資源、生態、人才等方面的資源配置分散;原酒生產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因此原酒品質得不到充分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劉斌向《華夏酒報》記者介紹,某些有上百年釀酒歷史的酒企,他們有成熟的釀造技藝、優質的窖池,但沒有資金周轉,于是就停產了。“我們覺得非常可惜,白白浪費了這么好的窖池和生產技藝,這也是中國白酒行業的損失。”劉斌說。
于是,在四川原酒生產的現實矛盾及市場需求下,四川發展原酒基金應運而生。
2015年底,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瀘州市委、市政府及中國酒業協會的高度重視及大力支持下,由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和瀘州市興瀘投資集團作為主發起人,成立總規模達30.15億元的四川發展純糧原酒股權投資基金。
劉斌向《華夏酒報》記者介紹:“四川發展原酒基金的成立切實解決了原酒生產規范化、質量統一性和‘小’、‘散’、‘亂’及交易誠信的問題。建立中國純糧固態白酒原酒標準,對原酒生產基地有計劃地進行資金和技術支持,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搭建平臺、踐行原酒產業供給側改革,成為四川發展原酒基金發展的重中之重。”
《華夏酒報》:四川發展原酒基金自成立以來,有哪些成效?
劉斌:第一是定標準。推動中國酒業協會成立了固態原酒白酒委員會,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30多家大型企業紛紛響應,目前固態原酒委員會落戶瀘州。同時,作為全國白酒供給側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原酒基金認真履行國有企業的行業引導作用,聯合中國酒業協會固態白酒原酒委員會、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制定了原酒質量標準及生產規范,參與起草并致力踐行《固態法濃香型白酒原酒》、《固態法醬香型白酒原酒》、《固態法小曲清香型白酒原酒》三大行業標準,并于2016年8月形成權威性規范在全行業予以公布和推廣,建立行業質量標桿。第二是樹旗幟。我們堅持純糧固態釀造原酒,引導瀘州、宜賓等產區樹立優質原酒旗幟。第三是保護優質產區、優質窖池。我記得當時大約有30多家酒企快要停產了,沒有資金、沒有市場、沒有技術,我們給資金幫助企業去庫存,又輸入人才幫忙生產,使得這些好窖池得以再利用。這些好的窖池既是川酒的財富,又是全國的財富。第四是帶動就業。我們大致估算了一下,大約解決了3000人的就業問題,這些人大多是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第五是切實為當地增加了稅收。
“原酒的品質是釀造好酒的核心”
標準建立起來,就要執行。
在原酒生產的質量方面,四川發展原酒基金也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監管體系。
《華夏酒報》:關于純糧原酒的生產,如何來確保其質量呢?
劉斌:我們在質量控制方面也嚴格把關。在具體運營中,以“中國工匠精神”為標準精選合作企業,秉承“敬畏自然,堅守傳承”的法則監控生產釀造,匯聚安全放心的高品質純糧原酒。
“集權威”:四川發展原酒基金整合匯聚四川白酒行業高端人物,建立由30余位白酒大師和國家級、省級白酒品評專家組成的核心專家庫,為原酒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不定期邀請全國頂級知名白酒大師對收儲原酒進行盲評定位,為產品評定提供技術支撐。
“嚴準入”: 我們選擇符合條件的優質純糧原酒生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堅持從企業資質、征信、經營狀況以及優質窖池基礎、連續生產能力、原酒儲存能力、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對被入選原酒企業委派國家級釀酒師、品酒師、名酒企業老技術團隊,予以全程跟蹤、監控、監督和指導生產。同時,對每一口優質合作窖池確定身份和等級。
“全監督”:我們憑借強大的專家團隊實力,與“阿里云”云徙科技合作等,建立全程可追溯的質量管控體系,采用“人防+技防”等技術手段,不僅派專家到現場對原輔材料、入窖、發酵、出窖、取酒等一些列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還安裝高清攝像頭,24小時進行監控,并且將監控錄像存入檔案,方便隨時調取回放查看。
“控質量”:以原酒第三方感官評價和質量檢測標準化樣品數據庫,嚴格檢測原酒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原酒入庫經過內部專家初評、理化指標檢測、外聘專家盲評等程序確定原酒等級,分級分類安全規范管理,以確保建立原酒基金品牌公信力;同時,主動邀請當地政府部門參與監督。
《華夏酒報》:品牌和品質,您更看重哪一塊呢?
劉斌:我認為品質是基礎。一個好的品牌要有好的品質支撐,如果沒有品質作為支撐,那么這個品牌的生命力肯定是不強的。好的品質如果沒有響亮的品牌,那么你的商品也沒有張力,沒有人知道。當然,品牌打造也需要時間,品牌打造比品質打造更難,品牌的打造,最先要注重的就是品質。
B端和C端,未來將雙管齊下
談到四川發展原酒基金的未來發展,劉斌向《華夏酒報》記者表示,接下來,四川發展原酒基金將打造C端品牌,直接將純糧原酒賣給消費者,我們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純糧原酒”;還有就是做定制,渠道定制和私人訂制。通過市場直接銷售,讓消費者直接接觸優質的純糧原酒。
另外,堅定不移地為B端服務,針對不同的生產商、經銷商、品牌商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原酒,為推進品牌酒企優質原酒的恒定供應和中國白酒“供給側”改革作出貢獻。
《華夏酒報》:近年來,白酒行業的各路資金投資熱較為火熱,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呢?
劉斌: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賺錢效應明顯,以茅臺為首的酒企在資本市場表現很火,它的業績很亮麗,具有示范效應,大家都覺得做酒“有搞頭”,很多其他行業的人都希望分一杯羹。二是企業轉型發展需要,比如很多房地產企業等,面臨著發展轉型的需要,恰好這個行業又符合他們的要求,且能夠很快建立目標客戶渠道。三是酒業產業的特殊性,酒作為消費品,市場需求量大,行業毛利相對普通工業產品高;原酒能夠較長時間地儲存,且隨著年份的增加價值更高,產品屬性可控客存、投資風險較小,所以導致這一現象的產生。
《華夏酒報》:會跟民間資本合作嗎?
劉斌:可以合作,只要條件合適,包括下游酒企,無論民企還是國企,都可以合作,就相當于我們給它做供應鏈服務,我們可以提供整個原酒供應鏈的服務,包括產品和供應鏈金融的服務
《華夏酒報》:您認為純糧固態原酒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劉斌:我的觀點就是,好的品牌酒一定要有好的原酒支撐。就像廚師炒菜一樣,再厲害的廚師,若菜是不好的,也烹飪不出美食。另外,現在消費升級,大家都需要喝好酒、喝健康的酒。純糧原酒是沒有任何添加的酒、綠色健康的酒,所以滿足了更多消費者的訴求。當然,純糧原酒要在工藝和口感上根據市場需求做出改變。所以我認為,未來純糧原酒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下游酒企的歡迎,好的純糧固態原酒是有很好的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