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學最近比較忙,除了川大的兩個合作實驗室的建設,還有十多個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也填滿了他的其余時間。
“周末和其余時間,我基本都應全國各大酒企的邀請進行調研和訪問,或者參與一些行業的聚會和政府產業發展的會議,收集一些行業的信息和觀點。”兼任多家知名酒企和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組織的技術指導專家的張文學告訴《華夏酒報》記者:“目前,白酒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拐點,行業的技術升級、中國白酒國際化發展和人才儲備將成為未來行業走向的關鍵。”
白酒產業研究院應結合自身特色進行發展
近年來,圍繞白酒產業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學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以至于白酒“產學研”熱度不斷攀升。5月30日,川酒集團成立川酒研究院;2019年9月,瀘州老窖設立四川同釀白酒產業技術研究院;同年,郎酒宣布成立品質研究院、汾酒宣布成立研究院;更早之前,五糧液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立川大華西·五糧液健康產業創新研究院、五糧液文化研究院;茅臺集團出資成立了茅臺學院、茅臺研究院等等。
除了企業,依托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的酒類研究院也紛紛“騰空出世”。例如,貴州醬香型白酒研究院、中國白酒金三角產業研究院、國際酒業研究院等等。
《華夏酒報》:您如何看待近年來,白酒產業研究院發展不斷升溫的現象?
張文學:對于傳統的白酒行業而言,產業研究院的發展是推動行業進步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產業研究院是推動高校發展,促進高校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手段。但對于白酒行業來說,產業研究院這種形式起步較晚,目前各個主體成立的白酒產業研究院存在著一定的同質化帶來的競爭激烈,運營方式單一等方面的問題。
根據國外和其他行業的經驗,一個完善的產業研究院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整合性的特點,通過對具有巨大經濟潛力的產業前沿、共性技術的研發,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創新資源,但白酒行業的產業院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總體來說是一個進步,只是還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華夏酒報》:對于未來白酒產業研究院的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張文學:在運作模式上,由于產業研究院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產業技術研發、行業技術服務、行業知識產權經營以及行業人才培訓四個方面。在技術上,建立技術富集與創新機制、項目運行機制和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匯聚機制、人才篩選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在資本上,建立公共財政扶持機制、資本追逐技術機制、高校投資機制、資金取得使用機制以及利益分配機制。產業研究院運行的一般目的:一是加快行業產業結構升級;二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撐;三是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四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對外開放水平;五是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
那么,對于白酒行業來說,不同主體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進行發展,比如以高校為主體的白酒產業研究院,就應該充分發揮教學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科研機構就應該充分發揮其科研方面的優勢;以企業為主體的就應該發揮企業實踐運營和資金方面的優勢;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就應該發揮其行業管理和政策方面的資源優勢。
釀酒工程人才培養需要有側重,滿足企業需求
2011年,張文學履新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院長之職,當時也是看中了白酒行業“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勢必會對人才出現很大需求,于是在學校領導及行業專家的支持下,張文學等人率先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設高校“釀酒工程”專業并獲得了批準。一時間,江南大學、四川輕工業大學、四川工業大學等全國不下20家高校紛紛緊跟其后,也創辦了“釀酒工程”專業。整個酒業專業人才的劇增,滿足了當時酒業高速發展的需求。
《華夏酒報》:現在國內已經有超過20所高校開辦了釀酒工程專業,作為先行者,是否面臨更大競爭?
張文學:競爭肯定是存在,畢竟釀酒工程專業只占工科類院校很小的一個專業分支。但是,如何在這場競爭中獲得勝利主要依靠幾個方面,首先是時間方面,我們作為領先者獲得了口碑和先機;其次依托白酒學院,我們整合了國內數百家白酒企業來對接我們的人才輸出和信息反饋,這樣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就是結合產學研過程中與企業的互動,我們在釀酒工程專業方面不斷進行方向細分,比如在專業的酒類營銷方向、酒類企業的管理方向、酒類企業的品牌文化等方向進行有側重點的培養,這樣就更能增加我們人才培養的競爭力。
《華夏酒報》:兼任四川大學和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的兩個職務,在白酒行業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結合點?
張文學:每個行業都需要多層次的人才,這兩個平臺的整合力量可以把白酒行業的人才培養通道完全打通,為白酒行業培養出多層次的人才。白酒學院作為一個二本院校,我們的培養計劃有大專和本科的行業人才,大部分是通過三四年的專業訓練讓這些學生進入企業以后,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專業水準。當然,在這個培養過程中,我們也會優選出一些學生,進入到更高層次的培養,每年白酒學院大概有20%~30%的學生考入了碩士研究生進一步學習;四川大學主要通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為行業提供高端的人才,為提升整個行業的科研和技術水平助力。目前,從白酒學院通過我們的培養通道在國內完成博士的超過10人。
白酒產業國際化需要各界力量共同推動
從1999年,張文學作為四川大學引進的海歸博士擔任食品生物技術學術負責人以來,一直立足于白酒國際交流方面的工作。“在海外多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白酒國際化前景廣闊,以文化和學術為推手,是打開白酒國際化的一扇門。”張文學說。
《華夏酒報》:近年來,無論是政府、企業、機構都意識到白酒產業國際化的重要性,您認為未來白酒國際化該如何推進?
張文學: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就一直立志于把中國白酒推向全世界,當時由于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我還記得第一次推動川酒國際化是通過了層層手續,以學術交流的形式首次成行,這也是中國白酒國際交流的一次體驗。隨后,我們又通過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辦了很多次活動。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快,信息交流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增加,現在中國白酒國際化的交流日益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市場化的商業運作引入到這個領域以后,這樣的交流就更加頻繁。這對于中國白酒技術、文化、商業模式方面的發展是好事。
我認為未來如果想更進一步提升中國白酒國際化交流的效率,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在現有工業旅游模式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和技術分享,讓雙方的交流者真正深入到對方企業內部,分享彼此在商業和技術安全范圍內允許的文化和技術,這樣才會真正實現白酒產業國際化,白酒產業全球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