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上海本土人,宋惠幫對黃酒有一種難以釋懷的情感:面對國外葡萄酒、啤酒的蜂擁而至決堤式爆發,有著數千年歷史與文化的黃酒怎么就老長不大呢?宋惠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此,他疾呼:讓文化重構黃酒,用文化塑造國粹。
為黃酒而堅守
日前,華夏酒報記者在上海寶山區酒類專賣局潘宏祺局長引薦下,來到位于寶山區月浦鎮的上海方大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實地采訪,公司董事長宋惠幫與我們一見面沒說上幾句話,就說起了苦衷。
其實,記者也清楚,與白酒、啤酒相比,長期以來黃酒的發展一直緩慢,蛋糕做不大,市場份額少。正是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和寶山區酒局人員一起實地調研一下。
“幾百上千年以來,江浙滬一帶素有飲用黃酒的習慣,曾幾何時,很多城鄉住戶還都保持著家庭作坊式自釀黃酒的習慣。我也是看好黃酒的厚重歷史才趟入這一行辦起黃酒廠的。”宋惠幫不緊不慢打開了話匣子。
方大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前身是方大食品廠,創建于1990年,創建初期以生產兒童食品、米酒(當地稱老白酒)為主。1994年,宋惠幫辦起了黃酒廠,立志想在黃酒方面干出一番事業。
“起初,生產規模不大,經營狀況還可以,但做著做著再上規模就感到市場銷售有些吃力。銷量上不去生產規模就難以擴大,發展遇到瓶頸。”宋惠幫解釋道。
“黃酒生產屬于傳統產業,門檻較低,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相對來說進來不難,但關鍵要銷售掉。長久以來黃酒一直是個小酒種,盡管身上帶有歷史長、產品好、國粹酒等很多光環,但全國區域消費群體還是很小,偏居一隅。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受市場容量限制很大,不是想像的那么簡單。”
宋惠幫舉例說:目前,全國黃酒的產量120多萬噸,與1000多萬噸的白酒產量、5000多萬噸的啤酒產量相比,份量小得很。我們廠經過20多年的發展,去年產量只有2000噸,仍屬于小微企業。
“現在,用工成本在漲、企業負擔在漲,而黃酒產品價格漲不動,市場沒擴大甚至萎縮,這讓我們很無奈、很糾結,進退兩難。繼續做吧,困難很多,發展受阻;放棄不做吧,又不情愿,難以割舍。”宋惠幫袒露心聲。
“這說明什么問題,是企業不努力?這是行業遇到了瓶頸,只有齊心合力,行業總動員,特別是大型骨干酒廠帶頭出擊,共同把黃酒行業蛋糕做大,黃酒才有出路。對此,我愿不遺余力。”宋惠幫強調說。
用文化作引領
在宋惠幫看來,中國黃酒悠悠幾千年的生產歷史,賦予了黃酒很多內涵,但真正具有生命力、能夠傳承下來的東西并不多,這就是文化的缺失。
在他看開,就是當今很多地方對黃酒及其文化仍還不了解,有的人片面認為黃酒就是一種低檔次的米酒,還有的把黃酒視作料酒、酒引子......
“有了這種片面的認識和看法,黃酒還有它的一席之地嗎?還有信心促進黃酒大發展、大繁榮嗎?”宋惠幫反問道。
“文化是一個品牌、一個產品生生不息傳承下去的靈魂所在。缺失文化就缺失靈魂和精髓,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靠什么繼承流傳下去?黃酒的現狀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宋惠幫說。
黃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粹,時至今日,與白酒、啤酒相比,無論從發展體量、速度、規模上來看,有人說黃酒更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蹣跚、行動不便。
“多少年來,從事黃酒這行的人士反復提出振興的呼聲,也有些人為之不懈努力,但效果不佳。我認為,根本一點要把脈好黃酒文化這個靈魂。黃酒首先是酒,要滿足酒這個東西對人的基本需求和嗜好,不能離開酒而談其它的保健、營養等題外話。是酒就應該有好的口感、好的風味、好的感受,消費者說好就好,不能以專家口味代替大眾口味。黃酒文化應在這方面完善和提升。”宋惠幫繼續說道。
“當然,在滿足酒對人們的基本功能基礎上,賦予黃酒營養、健康、美容等特殊功效也是愛酒者的良好愿望,它們之間并不排斥。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宋惠幫補充道。
“要把黃酒文化打造成中國酒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國粹黃酒。這里面應包括:古老的歷史、經典的文化、動人的故事、獨特而叫絕的技藝、卓越而健康的品質等等。”宋惠幫強調。
針對黃酒市場受眾窄、蛋糕小、區域性強窘況,宋惠幫認為:“在解決了酒本身層面文化的問題后,可傳承、可持續的黃酒文化還應體現在有專用的飲酒杯、分酒器等器具上;體現在培養聞香識酒、小酌慢飲文明飲酒方式,打造一種飲酒浪漫情調,塑造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宋惠幫表示:“任何一種東西包括產品能夠推廣開來,廣受喜愛,不單單是產品本身原因,更有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及服務做支撐。中國黃酒欲求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強化其文化,把黃酒文化做強大。用文化做引領重構黃酒,牽引中國黃酒更好更快更大發展。”
20多年來,宋惠幫不斷踐行文化引領這一理念發展,他所實施的“老娘舅”品牌戰略就是一很好例證。
“老娘舅”的稱謂在當地生活中被視為一種公平、和諧、團結的象征,家中有事,一般都由老娘舅出面調節,以達公道之局面。宋惠幫把它作為產品商標后,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塑造人與人之間一種和諧相處的理念。現在,無論在家宴、朋友聚會、商務活動還是民間送禮,老娘舅黃酒都被消費者視為一種友善的文化而接受。
“喝的、送的不僅僅是酒,分享的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下消費升級,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消費文化和服務升級,我們應在此方面繼續努力。”宋惠幫表示。
像葡萄酒那樣做推廣
長期以來,黃酒前行的腳步緩慢而艱難,這讓宋惠幫做黃酒的人著實焦急又無奈。有什么招數可使嗎?喜歡觀察分析的宋惠幫從進口葡萄酒的熱銷中看到了希望。
“進口葡萄酒作為舶來品遠渡重洋,能夠在中國短短十幾年時間里風生水起,席卷中國市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值得我們祖祖輩輩做黃酒的人很好地去研究學習。”宋惠幫分析道。
“進口葡萄酒搶占市場成功之處在于鍥而不舍進行文化的推廣,培育市場黏住消費者,這是他們的高明所在。其實,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無論從時間上、程度上遠不如黃酒,但能夠后來居上,說明葡萄酒的推廣有很強的征服力。”宋惠幫表示。
對比國外葡萄酒營銷方式,國內酒類包括黃酒銷售手段顯得笨拙又簡單,唯銷售而銷售,為賣產品而不擇手段,產品賣掉就萬事大吉。
“這是國內酒類銷售的通病,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整體方面存在的弊端。大家都在追求銷量、利潤,唯利而圖,哪有心思舍得拿出精力和財力去做文化的推廣呢?長期以往,產品魚目混雜,消費者糊涂消費,市場怎能健康發展?行業怎能做大做強?”宋惠幫直言不諱。
在宋惠幫看來,黃酒不是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可有可無”。因此,必須正確引導市場,大力推廣黃酒文化和知識,積極開展消費者培訓教育,著力培育黃酒消費者市場。
“我們要像進口葡萄酒那樣做市場,先做好基礎功課,從黃酒的文化知識推廣開始,搞好消費者教育培訓,讓消費者了解黃酒、認知黃酒、愛上黃酒。如此,方能促進黃酒市場體量增大、持久發展。”
“黃酒的推廣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一項慢活,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突擊。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誘推進。要形成知黃酒愛黃酒的大氛圍,創造消費黃酒大群體。”
“進行黃酒文化推廣,做大黃酒產業不是某幾家企業的事,而是全體黃酒人的共同責任。行業骨干企業要當好領頭羊,起到引領作用。只要大家站在行業的角度謀大局,不圖個企一時一利的得失,共為行業出力,黃酒的振興大有希望。”宋惠幫反復強調。
在談到黃酒的未來發展振興時,宋惠幫表示:“黃酒作為傳統產品既要傳承優秀的傳統又要創新時尚的元素。寶貴的技藝、優秀的文化不但不能丟掉,還要更好地傳承光大;面對新的消費群體,要研究適應新的需求,創新技術和產品滿足更廣大消費者要求。”
“80、90后新生代的崛起,承載著黃酒振興的希望,要針對他們的特點,從黃酒的文化推廣和傳播、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入手,講好黃酒故事,重點培育新的消費群體,打造黃酒消費有生力量。”
讓國粹黃酒走出國門,暢銷世界是幾代黃酒人的夢想。對此,宋惠幫頗有感觸。
“隨著中國的崛起,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黃酒走向世界迎來絕佳時機。特別是黃酒在海外華人圈有著較強親和力,通過大力推廣和傳播,黃酒在海外市場一定會開辟一片新藍海。”宋惠幫信心滿滿地表示。
但他也同時強調:“黃酒的國際化進程并非一路坦途,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要做好黃酒的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口感風味的對接等前置性工作。以優秀的文化、一流的品質、獨特的風味讓國粹黃酒風靡世界。”
情系黃酒,宋惠幫可謂無悔人生!